10万家庭探索国际化教育的共同选择
上海天华英澳美学校
BANZ

图片

教育学家陶行知说:

“校长是学校的灵魂,要评估一所学校首先要评估他的校长。”


判断一所学校好不好,一定要看看背后这个关键人物——校长。

图片



8月10日,吴子健校长与杨士军校长受邀来到天华英澳美为BANZ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分享。会上,吴校以包校的教育实践为样本,分享了“民办国际化学校的实践与思考”这一话题,并回溯了他过去11年在包校工作的点点滴滴。杨校则从“基于素养落实的教师作为”这一主题展开,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意义。


图片


吴子健校长
前上海包玉刚学校校长
British Council Partner Schools中国区顾问主席
上海天华英澳美学校高级顾问





以下为吴子健校长的分享内容:



图片




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

图片




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的理想和信念,是学校的灵魂,是办学的根本,是指引学校科学发展、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观,是教育教学行为的理论起点,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,对全体教职工的教育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。



吴校从办学理念引入,他认为一个学校从校长、老师到学生,所有产生的领导力、执行力、信念感等都源自于对办学理念的认同。


吴校和我们分享了许多个小故事,通过故事谈教育,其中有一个“拆马桶”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:


有一天在小学部,保洁工突然听到卫生间里有声音,打开门一看,一个小男孩正在那里拆装马桶的水箱。


我们把他喊到办公室了解情况,得知原来他是想研究一下马桶水箱冲水的原理和构造。


那他为什么在学校里面拆?因为家里的是一体式马桶,学校是分体式的。


我们又把家长请来,才知道这个孩子从懂事开始,除了他父亲的名贵手表,家里所有的东西他都可以拆装。


后来家长知道了在学校拆马桶的事件以后,对孩子进行了批评教育,但同时他特地买了个分体式马桶,让孩子在家里拆装。


后来这个孩子在香港举办的乐高国际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。


所以,认同自己身上的独一无二之处,包容他人的不一样,是我们给予学生的第一课。


图片


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:“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”,因为河水在不断地流淌,当你第二次进河流的时候,河水中所有的物质都发生了变化。


在培养学生方面,吴校长格外关注研究每一个学生:“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,教师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学生上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研究学生就是研究教育,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一生遵循的前提。”


教育的发展也应该追随人类社会发展的脚步,越来越需要关注学生个体本身,从而更好地满足个体需求。


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,都应该关心每一个孩子。





文化自信是国际教育基石

图片




教育要面向现代化、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。


——邓小平同志




图片


有了理念,接下来首先要抓课程。20世纪60年代以来,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。80年代以来,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更是瞄准21世纪的竞争,先后开始大规模的教育改革。


而教育改革核心就是课程改革。


吴校认为:


图片

国际课程的本土化实践研究是尤为重要的。课程体现了教育理念,

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。


图片


吴校长和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个小故事:

2016年,包校举办了海外升学指导协会(OACAC)首届区域会议,共58所大学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。会上,美国一所常青藤学校的招生官告诉我们:“有些中国的留学生,对本国文化没有认同感,这样的学生是我们不欢迎的。”


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。


这9个字,同样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印象。


图片

图示:包校教本教材


吴校长认为: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传承,离不开对中国国家课程的学习。在坚持中国国家课程的理念、标准、方案的基础上,为了更好地实现“拓展国际视野”的使命,学校在引进国际课程上,一定要重视国际课程中涉外教材的引入、选用和审查工作,成立课程和教材审查小组,规范涉外教材的引入流程,并且制定涉外教材审查应对措施,从而引进、吸收、融合国际课程中符合我国教育方针的课程理念、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。


而在这一环节最重要的角色,就是教师。





做好研究学生的工作

图片




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,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,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。


——华东师大终身教授钟启泉



“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、组织者、引导者和促进者,学生是学习的主体。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技能,促进学生学会如何学习。在课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应给学生提供机会。”

吴校长说:“教师,才是课程改革最具发言权的主人。”

图片


专家研讨、学科培训都是比较常见的方法。培训除了专注学科课程,还包括如何培养学生合作能力、好奇心、内驱力、同理心、专注力、判断力、反思能力等方面。当然,对于每个学科组来说,他们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对课程、对学生进行研究。

这里吴校长同样分享了很多小故事,其中便有《医生与咖啡馆与信》的故事:

学校总校办同事每天从学校到地铁会经过一家咖啡馆,她结合自己对学生和老师的观察,创作了一本十万多字的小说《医生与咖啡馆与信》,最后公开发行,这里面其实就展示了她对学生的研究。

这告诉了我们,对课程、对学生的研究,不必拘泥于形式。

吴校表示:“包校每一位教师与行政员工始终坚持以研究学生为基础进行课程、课堂的校本教研。”

例如,包校松江校区采取辅导教师制,教师24小时都与学生在一起,一名教师要承担对十几位学生进行教学辅导、开展品格教育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任务。这样的安排对教师素养的培养非常关键,这种培养不仅是理论层面的培养,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学生的想法,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,从而更好地给予学生学习和生活指导。

研究学生,就是研究教育。

图片


“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该能够积极关注学生成长,是观察、记录、分析、研究学生成长的教育工作者。”


吴校表示:“一方面,我们要鼓励教师具备研究学生的认真态度、母亲般的胸怀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以及正确的教育观。另一方面,要将课堂作为观察学生的主要手段,开展细致、全面、真实、及时的学生观察,结合课程要求记录课堂活动,做好过程性记录工作,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,激发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学习兴趣。”


图片



图片


杨士军校长


复旦大学理学博士,上海市特级教师,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副会长。担任过复旦附中副校长、复旦二附中校长、浙江开放教育集团总校长等职务。兼任过复旦大学MPA硕导、华东师大资环学院(地理系)硕导、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学院硕导等职。


发表包括SCI在内的各类论文百余篇,出版《慢.话教育》《遇见教育遇见美》《行走阅读稠笑语》《心,近自然》《走在学生创新指导的路上》《高中生科学研究入门》《环保:生存之道》等书籍50多本。担任最新(上海市)普通高中教材《地理》(中图版)的核心编者。领衔的项目获2017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,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(基础教育)二等奖。





以下为杨士军校长的分享内容:


图片





真实的课堂就在生活中

图片


读书非为应付明天的课,而是出自内心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。若你想有更多空闲时间,不至于把备课变成乏味地死抠教科书,那就要读学术著作。


——苏霍姆林斯基



好的教育,不仅要符合教育本身及孩子们的发展规律,更要让人学会独立思考。杨校从语文之“变”谈教育新理解,认为“读书与行路”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意义非凡。


对学生而言,阅读是最好的“补课”,阅读更具思辨性、复杂性、扩展性,还会考学生想不到的领域。通过阅读,我们能够汲取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识,在不经意间,这些知识被大脑储存起来,成为我们的护盾。


在这里,杨校和我们分享了一个小故事:


图片


因为阅读,这位小朋友才有机会发现不同,并敢于发出疑问。这就是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力量。


相对的,老师的课堂也不应拘泥于一处。


沈从文先生曾说:


图片

行走实践,起初也许只是为了多见几个新鲜的日头,多走过几座新鲜的桥。

久而久之,视野,眼界,格局,气宇……成就了自我的成长、出彩。


图片


所以,教育需善于引导学生体验各种生活,观察社会不同面貌,给自己发展奠基。真实的课堂,就在生活中


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应自觉进行跨学科整合。杨校以《走中学》“馆校合作”系列课程为例:

课程前:引导学生在参观场馆之前,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形成初步了解、设问探究、激发兴趣;

课程中: 让学生在实际参观的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体验与收获;

课程后:鼓励学生展示成果、交流互动、独立思考、提升认知。


先“视野”,后“聚焦”。在整个过程,老师引导学生团队协同,有效沟通,整合资源,互融共进! 




要使学生发展

必先教师发展

图片


只有教师是优雅的,我们的孩子才有望优雅;

只有教师是从容的,我们的孩子才有望大气;
只有教师是幸福的,我们的孩子才有望明亮;
只有教师是过得有尊严的,我们的民族才会拥有高贵的品质!

——某青年作家



图片



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就是培养老师的学科素养。


杨校认为老师需要在持续学习中提升,老师的备课,不是单单的教案,而是“备自己”只有使自己明白,才能让学生明白,从而在课堂之中让学生更容易明白。


“教的有效、学得愉快、考的满意、素养提升”是一位好老师的标准。


杨校以数学思维课程为例,给所有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,如图所示:


图片



通过对这道题目的解析,向大家传递学习的持续探索性。


好学校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创建更宽广的平台,而好老师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,包括:课程优化、有效作业、学校德育、社会实践、家校互动。


杨校表示:“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领者!”


教育要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世界,而非仅仅停留于今日之世界!我们的孩子不应该被大批量的“制造”,所以任何教育教学的决策,都必须小心谨慎,务必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考虑!




要让学生有效减负,

必先教师主动加负!

图片


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,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,将人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。


——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


杨校从“肉鸡的生长周期大概多久”和“日本屡获科学类诺贝尔奖启示”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例谈学科德育,教育要与时俱进,我们应该要根据未来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重新定位教育方向,要关注学生在社会与情感能力方面的培养;要重视孩子“软实力”的提升,比如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、全球胜任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。


图片



杨校表示:


从世界各国都纷纷参与的PISA测试,探讨学科德育需要关注“比起认知能力,另一半社会与情感能力更需开发”,我们的教育不仅应给学生打下厚实的基础,更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。


因此,我们教师要有前瞻性地思考,要认清变化已经成为常态,教学要回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。通过丰富教学方式,拓展教学内容,促成学生理性思考、动手实践、思维提升。


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领者,我们要不断学习,吸取先进教学思想和理念,加强教与学的策略探索和研究,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,从各方面给自己“加负”,才能有助于学生的“减负”。



这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,杨校鼓励我们,教师工作要巧干、提高效率,要拒绝愚蠢的勤奋,高效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培养兴趣爱好,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,才能真正实现五育并举的目标。


图片

图示:杨士军校长荣任英澳美高级顾问



立即预约